别样清新沁心田——品读古广祥著写《闲把人生细思量》
发布时间:2019/11/20 阅读数:
别样清新沁心田——品读古广祥著写《闲把人生细思量》
作者 吕朋林
古广祥先生的第三部楹联集《闲把人生细思量》面世了。品读这部文化精品,感觉别样的清新。它是映入眼帘的清新风景,是润进肺腑的清新香气,是萦回口中清新的美味;而最终,这清新汇成一股甘泉,沁人心田。
这别样的清新,缘于它的丰富、精制、隽永。
丰富
《闲把人生细思量》(以下简称《细思量》)提供给读者的丰富,首先是它可观的篇什和多样的题类。这本联集,不是鸿篇巨制,却向读者提供了七大类238副楹联。这七大类是议事、时事、题赠、嵌名、词牌、地名、中药名。238副楹联中,214副是题端,另24副则在日志(解题)之中,或在日志的起始,或在中间。不同年龄、阅历、职业、知识素养、政治立场、人生追求的人,只要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楹联,就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爱读。
至于《细思量》提供给读者的丰厚知识,更是遍及文、史、地、哲、政、经、农、医、理、工各个学科领域。
先看楹联本身。它以题端的214楹联,直观地告诉读者什么叫联,如何制联,如何做到平仄相反,词性相同,字数相等,如何选词炼字,寓意寄情。
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其他知识。比如词牌名,每一联的题目,全为词牌名;还有一篇全是词牌名构成的对联,其他篇什的题端联,也有嵌入词牌名的,像《议事篇·软翻鞋》上下两联的首句“寄我相思”“参工不下”就是词牌名。不查专门词典而获知成千数百,几至全部的词牌名,恐怕只有看古氏此书一途了。
又比如诗词。书中的每一篇日志(也可以看成联的说明,或叫解题),几乎都有中国古典诗词的成句,或明引,或暗用,有些日志中还用了现代名人的诗句,其中毛泽东的诗句很多,像《地名篇·清平乐令》日志的首句“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又比如日志中暗用的古代经典名句,出自《论语》、《孟子》、《醉翁亭记》等等的都有:像《中药篇·谁学得》日志的首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嵌名篇·骊歌一叠》日志的第五自然段首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等等;《蝶恋花》、《文风盛》两则还较详细地介绍了儒学、国学,《最高春》介绍了子书,《文风盛》还以《尚书》、《礼记》、《大学》、《诗经》四部著名古籍名入联。
中医药,既是科学技术,又属传统文化。广祥先生出身中医世家,本人又是岐黄鼓手,担任多家著名医药、中医药协会、学会的会长。《细思量》中展现给我们的中医药知识自然很多:有一篇就叫《中药篇》,全篇各联全是由中药名组成;日志中,讲到医师、医学、中医药的就是15篇,其中《对方尊》中对中医的简明评价和引用的片面评价,有利于读者比较和作出判断。
关于传统文化,古氏还介绍了科技方面的鲁班(《十拍子》)、珠算(《忆岁月》)。其中珠算的历史,追溯到了汉代。此外,还介绍了书法(《夜半乐》),以及麻将术语(《声声好》)。
第五是古代汉语知识。广祥先生的这本楹联集,大体上用文言文写成。有意学习文言文的读者,只要细心揣摩广祥先生的每一篇日志,就不难领悟古代汉语的实词、虚词和语法,甚至可以自己模仿写作。
第六,读者能从古氏此书中学到许多外国哲人关于人生诸多问题的看法,从而深深收益。书中引用了法、英、德(及普鲁士)、美、俄(及苏)、意、西、日、印、挪、保、捷、黎、瑞士、阿根廷、古希腊、古罗马等17个国家智者、哲人、文豪、政要的语录,另有两篇未言国度,只云“西哲”、“西谚”。一般是每篇日志引一则西哲语录,《赞成功》、《定风流》、《人在楼上》三篇则是每篇引两位西人的言论;另有一则作者介绍他的朋友,而朋友引了西人语录。
一般来说,喜好中国古代文化的人,不大爱读西方著作,于彼知之不多。古氏则相反,他学贯中西、相得益彰;不仅自己援引西人名言恰切自如,还能同广大读者分享西洋文化美餐。
关于历史知识,古氏这本书中记录了中国从文革后期到当今40年的历史变迁。再加上古氏个人的解释和评价,读者胸中,就会有一部浓缩史了。诸如以极“左”对待民众、毛主席逝世、改革开放、深圳办特区、海南建省、办国际旅游岛、邓小平南巡、香港回归、农民工问题、反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国民道德观念的改变等等,都有记载。
《细思量》中专门有一大类叫《地名篇》,其他篇什中也有嵌入地名或介绍地理知识的,主要用注释、随感的方式介绍出来。最多的是海南地名,其次是深圳、香港、广东、国内其他地方乃至外国的地理,如加拿大、新加坡等。古氏不仅介绍行政区划名、山海河等地形地貌名,还介绍旅游景观、著名建筑、文学知识、历史沿革,足以满足这方面感兴趣读者的求知欲,甚至可以用作旅行的指南。《地名篇》中提到地名180处,其他篇中68处,合计248处。现摘引古氏对地理知识的介绍几则,以飨读者。
“儋州,古称儋耳”,“是海南最早建制的行政区之一。公元前111年立郡,622年改称儋州,1912年改为儋县,1993年3月撤县改市,乃海南第四个地级市,也是海南西部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海运直抵东南亚和中国沿海城市”。“儋州天地交泰,世质民淳。那大镇(儋州市驻地,即儋州市区)是海南省人口最多的乡镇。”“60年代,周恩来总理视察儋州”,“儋阳楼高9层,位于儋州西郊旗岭云月湖畔,是儋州的地标性建筑物”。
“香港海关钟楼位于九龙尖沙咀天星码头旁,建于1915年。1975年,九龙火车站迁址,钟楼是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物。......曾经是广九铁路的起点,......九龙的地标。钟楼用红砖及花岗岩建造,......是中外游客必定驻足留影之地。......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把钟楼定为香港法定古迹。”
“甘肃乃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的首字而成。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西倚青、新,北连朔、夏。......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
“加拿大温哥华范度森植物园(VanDuSen Botanical Garden)建于1975年,占地55英亩,是加拿大面积最大的植物园。植物多达7500种,跨越了南半球和北半球,其中不乏珍稀品种。被认为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园之一。园内分布了多个主题花园。”
关于泰山的介绍,也言简意赅,这里不展开了。
地名中,古氏介绍最多的是他的第二故乡——儋州。这不难理解——不爱家乡的人,怎么会爱国、爱世界?
经济地理方面,如古氏对甘蔗种植业、蔗糖业的详细介绍(《一年春》)。
此处诸如介绍民族、地方饮食的(《忆旧游》,粽子、鹧鸪茶)、地方音乐的(《谢新恩》,调声,讲起源于西汉)、自然科学的(《导引》,人工降雨)、养生保健的“饥饿减肥”法(《摘得新》)、语言知识和世界汉语教学的(《看花回》、《搅琵琶》)、解释文化政治名词的(《忆岁月》“非文化遗产”,《带马行》“政协”,《满江红》“民生”)都对读者大有裨益。书中介绍佛教知识、寺院的篇什也不少。
政治方面,书中讲到了许多热点问题,加之作者个人的看法,足以引起为政者的参考。
《细思量》中介绍的人物众多,当然以与作者有交往的各行各界的人物为主,如孙惠芳、蒋孝严、朱添寿、古氏的同窗等等;还评价了普京、苏哈托、胡耀邦等人。
总之,这本清新的小书就是一本小型百科全书,颇能满足各类读者的需要。
精制
《细思量》是作者精心设计,精巧制作而成的。我们先看它的结构。全书分为七大类,作者称之为“篇”,依次命名为“议事篇”、“时事篇”......“中药篇”,篇名皆为双音节词。每篇之内,各有几十副对联,《议事篇》最多,有68副;《时事篇》最少,也有14副。对联之下是解题性的日志。由于对联之上有题目,某些日志之内也有联,所以我们把题下、日志上的联叫“题端联”。
联题一般都是词牌名,共214联题。联题通常为三字,如《念奴娇》、《叨叨令》等,也有二字、四字、五字的,最长七字,一题,即《凤凰台上忆吹箫》;没有六字的。这些题目,大多与其下的对联及解题(日志)没有关系,但部分也有相关系的,如《断肠词》、《谢师恩》、《愿成双》就是。
对联(楹联)摇曳多姿,是本书的核心,我们将另外评介。
日志,是对对联的说明和扩展。日志的结构是:
先暗引古诗文成句(或略加改造的成句),少数是作者自拟的文言句领起。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踏云行》),是毛主席词句;又如《文风盛》则以作者的一则词牌联领起。
领起句之后,是真正的点题性文字,即说明这副联或这则日志为什么而作。有些联,寥寥数语即点破内容,如《意不尽》“车公庙侧记。”《四时好》“庙街剪影。”还有“故里闻见记。”“.......有感”、“........观感”、“题赠.......”等。有的略展开些:“故乡侧记。金秋,余......翌日.....夜至.....撰得此联”(《千年调》)。但也有少数篇什需要读上几段甚至通篇才知该联之由来,如《锦缠道》、《万民康》。有的篇什没有领起句,直接点题,如《风流子》。
点题之后就是日记性的文字,叙述、回忆、抒情、评介、议论、说明,水乳交融,百态千姿,每则都有几百字。行文间文间白,亦文亦白,风趣中不乏庄严,平易中渗透凝重。这是想汲取种种知识,获得人生启迪的读者品读的重点。
在日志接近结尾之处,援引先哲时贤的语录以增强说理的力度。引贤哲以西人为多,明引我国的,则有自清人直至现代的刘熙载、鲁迅、沈尹默、王力、艾青等。有时暗引我国古籍而继之明引西人语录,相映成趣,如《骊歌一叠》,先暗用“仁远乎哉......”,再引爱因斯坦语。
每则的最后,是对名词术语或读者可能生疏的词语进行解释,或者补充说明相关事宜,但并非每则必有。如“今日接机,客人未到,聊作此联。”(《夜飞乐》)“此联由... ...书赠... ...惠存。”“儋州景点:马井涌泉、龙门激浪”(《骊歌一叠》)。“花城,广州别称”(《醉太平》)。又如“甘肃地名... ...”、“词牌名... ...”、“中药名... ...”等等。读者可由此获得简明而多科的知识。
末尾,则署记写作时间和地点。
联,是《细思量》的核心。广祥先生在制联上的功力和智巧,在本书的诸联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联的数量多,样式繁,格律严,内容广;将人名、地名、词牌、中药名入联,巧。
联的数量,前文已述。联的样式,以传统格律诗最常见的句式——七言的为最多,五言的也不少,还有其他许多样式,按书中出现的顺序有:
3+7,5+7,4+7,4,10,11,5+4+7,9,4+7+4,1+4+7,1+1+1+7,3+3+7,6,4+4+8,6+12,5+10,3+3+8,4+4+7,3+7+7,8,3+5,1+1+1+10,3+8,4+8,2+2+7。
可以看出,这些“变式”,也多以传统格律诗的七言为基础,3+7、5+7言的尤多。我们还不难看出,由于本书是记录人生和供人品读的,所以不宜有过长之联入编,最长的联(单句)为18字。
联的平仄,几乎完全是上下两联截然相反的。要作到这点十分不易,尤其集名联和普通的长联。所谓平仄,就是联字声调的大类,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本集的平仄,广祥先生完全是按中古音,即从《切韵》经《广韵》、《集韵》到《平水韵》(《诗韵》)的字调安排。这几种韵书只是在韵部数量上有增减,声调并无实质性变化。这种平仄,对于北方的楹联爱好者来说,实在是不好把握,因为入声已经归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了。但广祥先生能轻松做到这一点,因为他稔熟客家方言,也知晓粤方言。客家方言是自东晋以来南迁的汉族在南方汉语方言的包围中保留的方言,而粤方言一般认为是自唐代的汉语共同语演变下来的,它们都较好地保留了中古汉语的面貌,尤其是完整地保存了入声。北方的作者,如果了解日、朝、越语的汉字音,也能很好地掌握入声,我本人即如此。但如果既不知此又不懂南方方言,只有靠背、推、查来确定入声了。我们还是看古氏书中联的平仄:
我 本 儋 耳 人 ,曾 把 卓 然 留 故 里;
│ │ ─ │ ─ ─ │ │ ─ ─ │ │
山 无 白 沙 地 ,再 持 高 度 叠 青 田。(《唐多令》)
─ ─ │ ─ │ │ ─ ─ │ │ ─ ─
12字的长联,而且嵌有地名“儋耳”、“白沙”和人名“卓高”,竟无一字平仄不相反(我们用“─”表示平声,“│”表示仄声)。
这样的联占多数。另有一些联,个别上下联同位字的平仄相同,但都出现在第一、三、五、七、九这样的非节拍(音步)上,对音律毫无损害,也是中规中矩。像全书最长的18字联:
此 处 施 德 为 宗 ,恙 者 何 必 这 里 求 人 那 边 送 礼 ;
│ │ ─ │ ─ ─ │ │ ─ │ │ │ ─ ─ │ ─ │ │
斯 时 却 疴 至 上 ,医 家 不 曾 哪 儿 缺 药 怎 样 无 心 。
─ ─ │ ─ │ │ ─ ─ │ ─ ① ─ │ │ ① │ ─ ─
36字的长联,只有两处(画“○”者)平仄相同,却是在后句的五、九位!
极少数几联,在二、四、六等节奏点上,上下联相同位次字的平仄相同,这是为了不因文害义,即为了内容舍弃一点形式,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至于各联的末字,决无上下平仄相同的,而且要上仄下平,不能同韵,这虽是起码要求,但当今许多写的、卖的联还做不到!
节奏方面,古氏之联也富于变化。五言一般是××│×××,七言是××××│×××,这都是继承传统。而六言、八言的变化就更多:
端有‖丈夫│气概;不无‖菩萨│心肠。(《甘州子》,“‖”表小停,“│”表微停,下同)
而《看花回》是:
眼外│飞云‖可读;枝头│滴露‖堪听。
八言的如:
到何处‖圆│一时美梦;来此间‖抱│半月闲情。(《红窗引》)
古氏尽量做到义界服从音步,但有时音步也随义界转移。汉语是音乐性语言,音阶(声调)依规,节拍(音步)合律,又各有变化,古氏楹联的音乐美,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点。
再看语法上古氏的巧运匠心。《细思量》的每一副联,都做到了上下两联同位的词,词性完全相同,短语的语法结构完全相同,有时还能以虚词入联。古人是不懂词性词类、主语宾语的,他们制联,完全靠模仿、领悟和经验。广祥先生凭着他的语文功底,他的好学和聪颖,完全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且运用自如。且看上举18字长联:
此 处 施 德 为 宗 ,
(代)(名·地) (动) (名)[宾] (动)[宾]
斯 时 却 疴 至 上 ,
(代)(名·时)(动)(名)[宾] (动)[宾]
恙 者 何 必 这里 求人 那边 送礼;
[定] [中](代)(代)(副)(代)(动[宾] (代)(动)[宾]
[状] [状] [状]
医 家 不 曾 哪儿 缺药 怎样 无心 。
[定] [中] (副)(副)(代)(动[宾] (代)(动)[宾]
[状] [状] [状]
方位词结尾的:
秉烛游,世态炎凉浮眼底;被花恼,人情冷暖到心头。(《悲哉行》)
同一个“头”,当作为实词时,就与“额”相对:
穷算命,富烧香,朴实尼姑频皱额;拜升官,求得宠,真诚和尚尽摇头。(《求因果》)
虚词结尾的联数亦不少:
到此地,尽观旗岭碧蓝湖,千波岂止欢腾耳;登斯楼,咸数儋州今古事,百姓能无赞叹乎?(《梅花句》)除虚字脚外,本联的文语副词“尽”和“咸”、数词“千”和“百”(“百”是双音词“百姓”的一个语素,所以这里用的更活)、习用词“古今”为了对应“碧蓝”的平仄调成了“今古”,都可见古氏心细如发,学力超凡。
《细思量》的对联,还很善于利用叠字、叠词和重现字。例如:
观斑斑闲客,空想空谈,从头争论新闻事;笑众众后生,半蹲半坐,包尾叹尝老爸茶。(《日南至》,“.”表示叠字,“ ”表示重现字)
三指号脉,知人知面又知心,果然本事;独家煎汤,治里治标还治本,真乃功夫。(《甜水令》,中间一句,不仅“知”、“治”各重现三次;还反用常用谚语,因为一般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前句也多说“治标不治本”。)
只为当然,可短可长量是否;
常量是否,求精求准为当然。(《十拍子》)
“为”、“量”、“可”、“求”、“是否”、“当然”六词重现,而“当然”与“是否”这对双音词,又形成了纵横交叉的既对仗又复现的美感。古氏之巧,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 是否
是否 当然
(“ ”表对仗,“ ”表复现。)
还有这种变化:有公益,无自身,宏器班头惟壮节;无自家,有公事,香江国手最常情。(《卜算子》)
单音词交叉重现、对仗,与双音词的一个语素重现、对仗相结合,形成半回环的诡谲美。另一副“无真爱... ...”(《愿成双》)与此结构相同。
月月年年,重见资源康国耳;花花叶叶,再生使命裕民兮。(《太常引》,AABB式重叠,且虚字脚。)
遇专有名词叠字,古氏就设法把它们配成对联;如果是专名对普通词语,则改造普通词语使之成对。如:
添添春乐正;有有令心香。(《新曲》,词牌名成对)
留连是是堂,几多雅士添能量;顿悟来来者,无数新知脱俗情。(《祝英台近》)
“是是堂”(是是:“这个对”的意思),创作室名;“来者”,普通词语,改为“来来者”以对“是是堂”,古氏机变之巧,由此可见一斑。
修辞方面,我这里只举一例。“常登高处观人是;更下基层察事非。”这是作者《自序》中的联。本来常用词是“人事”、“是非”,这样用词也可入对,但观、察的只是这两个词本身的所指,意义很有局限;改动后对仗更工,而且观、察的范围扩大,详下说。这是用词的变异。观察的既有人的是,也有人的非,事亦然,实际就是人、事、是、非都包括了,这是古汉语重要的修辞现象——互文。古人作品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之类即此,但能出于当代非专职作家之手,就让人钦佩惊叹了。
词汇方面,古氏遣词入联,或雄浑壮阔,或深邃渺远,或鲜丽细微,或清秀俊逸,形成种种美感,还常常以口语词入联。
几乎白昼中,瘦脸朝天移望眼;大约黄昏后,丽君隔岸抒情怀。(《念奴娇》,“几乎”、“大约”,口语副词入联。)
掂量前途,乘法糊涂皆笑料;捣腾往事,拼音笨拙甚丢人。(《伤情怨》,“掂量”、“捣腾”口语动词。)
金丝猴树上开心寻浪漫;长颈鹿人间得意踏逍遥。(《声块令》,含有三音动物名、口语动词,尾词是双音联绵词,而且工对。)
此外,像“新闻”、“小说”(按,不同于《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之“小说”)、“白纸”、“两头忙”(也是中药名)等现代词、口语词,“郁郁葱葱”、“熙熙攘攘”等书面文学性叠音词,联集中都可见。
再看几则地名巧对、巧串通名的好联:
故里悬壶堪体面;非洲理事且风流。(《庆云飞》)
字面上“故”对“非”,形容词对形容词;“里”对“洲”,地理名词对地理名词。
最难忘浪打金边飞泗水;犹记得风吹曼谷卷狮域。(《如意令》)
字面意如何应对,句法结构及句面意如何顺通风趣,请读者自行品嚼。(泗水,印尼第二大城市,是当地华人起的名字,原住民名苏腊巴雅。)
嵌名牌,以人名嵌入联中,有首对嵌、尾对嵌、中对嵌,单联(横向)首、中、尾嵌等等,请读者自行赏鉴。
《地名篇》、《词牌篇》、《药名篇》各自全以本类专名入联,其难度胜于普通词语联数倍,然而古氏以组编之巧,仍形成了副副佳联。
西坡对峰,南岛对峰,山高博爱金鸡岭;东水惊界,北洋惊界,海秀长征白仞滩。(《快活年近拍》)
用上了地名中的四方对仗,又利用地名中的动词性词语巧妙地形成了字面通顺风趣的六组“主-动-宾”结构。
曲冲黎母山,茂月弄牛花上岭;
龙滚莺歌海,青云握岱鹿回头。(《闻鹊喜》)
上下两对,各三组“主-动-宾”,且“茂月”句有连动关系,“青云”句有因果关系。
儒本斯文,才存大域七连屿;美当正统,笔架中原九乐宫。(《喜连声》)
“儒”“本”即是“斯文”的,且是国教之“正统”,所以“才”遍存于“大域”小岛,其“笔”之大,“架”在“中原”的“九乐宫”上了!
路路星,锦灯笼墨地照山白;萋萋菜,土附子常山因地辛。(《征马嘶》)
这些药名,不仅有叠字,而且造理:“灯笼”把黑地照白,“土附子”“常”在“山”上生长,因为平地“辛”辣!
花花藤,三颗针茎六亭剂;简简草,一味药根八担仁。(《念良游》,叠字、数字巧对,全联尽用体词,没有动词、形容词、副词。)
月下香,黄皮子夜呼虚饭;车前实,白面姑豆卷软糖。(《四时好》)
前小句为后小句之状语,后小句为风趣之“主-动-宾”,且“豆卷”为古汉语之普通名词用为状语法。
“生地炭,鬼见愁,杏叶防风牛托鼻;震天雷,猴欢喜,花眉跳架水浮萍。”(《导引》)“八角埋桑,石上开花圆豆蔻;十旬带柳,江南卷柏醉葡萄。”(《云淡秋空)“白雪当归,黄面仔恒山穿地节;黄昏即照,白头翁熟地过山峰。”(《夜捣衣》) 这三副药名联的重现字、词语字面义逻辑关系及句面意趣味,请读者自赏。
隽永
隽永就是反复咀嚼其味不减,久久思虑愈感深刻。古氏之联作,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古氏之议论,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古氏成功之路,值得我们充分借鉴。
先看古氏联中之尤美者,就是精品中的精品。
入木三分知本事;远心一刻夺天工。(《如梦令》)
说的是一位版画家,“入木三分”虚实兼指,既指版画家的雕刻创作实践,又指其成果之价值;“一刻”也双关,既是雕刻,又是大匠用时极少而成就斐然。
无私品节山河价;上等心思日月功。(《大江乘》)
不隽永吗?
至于古氏的抒怀、议论、评价,值得反复体味的就更多了。
古氏青少年时代,生活清苦,受过极“左”做法的侵害,但他深知社会主义祖国的由来,深知今天改革开放的基础如何形成,因此对毛主席有发自内心的评价(《断肠词》)。古氏的人生轨迹,主要留在了琼、粤、港三地。他对香港的问题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他并不认为那里就是金钱世界、人间天堂,倒是有感于那里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吸收和不忘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他非常赞成一国两制,也指出香港问题的解决对日后台湾问题解决的具有先例意义。
农业是立国之本,早在先秦两汉,韩非、贾谊等先哲就有着深刻的论述。之后,这一思想代有传承,深植于统治者与多数民众的头脑之中。古氏少小在农村,他对三农问题尤为关心。日志中多次提到农民工问题,指出要解决他们的婚姻大事,不应叫“打工仔”(正规媒体起初也直接用粤方言叫“打工仔”、“打工妹”,后来才叫“农民工”)。他还用丰盛的宴席招待过农民工。
“位卑未敢忘忧国”,位尊愈不忘忧国。古氏本人就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中的一个,不但富,而且贵。但他对国内贫富差别的加剧、对人们道德观念的改变深深忧虑,对奸商贪官深恶痛绝,对海南人的闲逸旧习也不无担心,还有对科学技术(尤见《金樽满》)、教育问题、养老问题、宗教和宗教热、房地产热的看法,都入木三分。他如何对待友情、亲情,也值得我们,特别是年轻人学习。以上这些,在日志中都能找到,我为避免行文冗长,不再摘引。现在只看他对官僚“政绩工程”造成的恶果的辛辣讽刺联:
再开工,昨天修复当然路;重剪彩,今日踏翻仿佛桥。(《望江怨》)
路,是想当然的,我官说是路就是,管它结不结实;桥,是仿佛的,像桥而实非桥,我官才不管它能不能载车过人呢!
日志中的某些语句,简直就是格言,我不披露,细心的读者可以找出来。
通读全文,可见“闲把人生细思量”并不“闲”,“细思量”才是真。
古氏成功的原因,我在评他的“词牌联”时说过。随着我与古氏交往的加深,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似乎更准确了。
他的成功,其实可以概括为两大点四个关键字——“环境”和“自我”。
环境,就是成长和成功的环境。其中有不可选择的,可选择的和刻意营造的。
出身不可选择。古氏虽出生农村,但在一个书香世家长大。这使他从父亲那里继承到了传统中医药和国学知识,为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又使他不忘国本,始终关注国家重大问题。古氏各个阶段的良师,对他日后的成功也起了重大作用,可以参看《谢师恩》,又如《自序》中说到“余之进步,全仰仗余德泉教授的远程指导”等等,这里不多赘举。
后天环境可以选择。青年时代古氏毅然决定去当时尚未回归的香港,大胆而又正确,是他今日成功的重要转折点。
人际关系需要营造。古氏利用自己的媒体人、岐黄手身份和职业上的便利,广交朋友,从华界名人到外国政要,从乡贤耆宿到社会名流,从儒商廉宦到文人书家,从同窗故旧到同好新知,无一不在他的朋友圈内。这使他开阔了视野,增广了知识,加强了辨识力。
自我,包括认识自我和培养自我。也就是通常说的天才加勤奋,但又不是那么简单。
古氏的天赋,今天熟知他的人无人不觉,但他自己发现、开发都较晚。“小学毕业前尚未弄懂汉语拼音和九九口诀”,然而,“中学求学期间”,“各科全面进步,作文每日必贴在校园黑板”,“初二那年”,“数学比赛全县第一”。认清了自己的天赋,下一步就是决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古氏决定从文。后来即便可以从商从政,而且必然更富更贵(他不是不会经商,开发柬埔寨市场等,都是古氏的杰作,详见集内日志),古氏也没有动摇过。定下目标后,就是如何自我培养了。
首先是博览群书,扩展和累积知识。我们从古氏联集中信手引用的大量古今中外名人语录、经典成句便可知其一斑,这里就不多费笔墨了。
其次就是利用一切手段获取信息,特别是尽快掌握最现代的某些科技,除了读书,报纸、广播、电视(“仿佛桥”事即从当日“中央电视台得悉”)、网络、交流、走访、参观、考察都是古氏用来搜集素材、思考问题的手段,而他参加工作之后作为新闻工作者又有着这方面天然的优势,所以他的作品才百科荟萃,注释精当,议论深刻。
第三当然就是多多写作,多多练笔了。古氏的联集就出了三本,真是越写越熟,越写越巧。还有一个“自我”,就是自我责任。如果写作仅是为了标榜自己或仅仅是玩文字游戏,那他绝不会受到众人的喜爱和好评。而广祥先生始终想的是民众,是民族、国家、社会,乃至人类共同的追求——健康与和平。他在文集中,始终关注和议论这些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他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
正因为这些,古氏才能站在平民的立场,以赤子的责任、哲人的高度、智者的视角,写出妙语连珠的联文,提出针砭时弊的问题,发表鞭辟入里的见解。
最后向读者说明的是,古氏此书的日志是早有的,不过在编成本集时经过了润色加工,比如一些文字词句。而日志题端之联,是近两年撰成的。
广祥先生的书,我曾看过“中药联”、评过“词牌联”;这次又品读了《细思量》,并写下了这篇冗文,算是给读者的一个导读。不当之处,还请诸方家同好指正。
(签名)
2016年2月 海口-三亚-长春
(本文作者:吕朋林,教授、硕士生导师。1984年获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音韵学方向;1990年获北京大学汉语史专业博士学位,词汇学方向。)
古广祥,资深媒体人,岐黄鼓手,社会活动家,独立思考人。
现任香港新闻出版社社长、艺术家智库主席、智利及莫桑比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顾问、海南省儋州市孔子学会名誉会长。
曾任海南省三亚市政协第一届委员,海南省政协第二、三、四届港澳委员,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级经济顾问、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会长、港九中华药业商会名誉会长、中国医药学会永远荣誉会长、泰国中医药协会名誉会长。
主要著作:《中药趣联》、《词牌巧对话人生》、《闲把人生细思量》、《文论所以然》。
日记,可以说,它是一个人安放心灵的最佳之所。诚如英国阿尔波所说:“日记在其理想的形态之中,作为心理发展的主观方面持续的记录,是任何资料也无与伦比的。”
日记是笔者沉默的挚友,而并非是“幻想世界”的台上发言人,它只是把现实生活作了悄然而简单的记录;日记是历史的忠实记录员,它力图把当时的有意义事件转化为日后促进社会进步的参考文献。
生活是一本充满了激情与愿望的书,它的意义在于尽可能地让每一个人都能认知事物变化的本身。我知道,若不敢把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完整地表达出来,那就是生活章节的缺页。
生活没有旁观者,只有把手伸入现实的深处,才能摆脱空虚与无味,才能在建立功绩过程中享受到自己的幸福。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敢于面向未来,那是因为自己看清了前途。
——古广祥
本文原稿来自原著作者古广祥本人的原版文章;本文发布作者常小靠系古广祥的兴趣读者朋友,电脑版本不同可能出现对原文发布时的空格处及标点符号处留有不同,由于文章内容丰富颇长特秉段分享,敬请各位读者朋友见谅。待续 ;
上一篇:刘天英 当代知名画家
下一篇:赵大智 当代知名金刚经书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