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殿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中心 > 艺术殿堂 > 正文

用青春方式 讲好五千年“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19/06/01 阅读数:


2019-05-31 09:28:42 来源:河北新闻网

历时两年半,每季从全国九个博物馆甄选27件国宝重器,与万众共赏。2017年12月,以“让国宝活起来”为主旨,央视整合全国顶级文博资源,推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一季。2018年,再推第二季。时至今日,该节目在豆瓣评分依旧高达9.2分,播放热潮持续高涨,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媒体应起到‘翻译’的作用,将那些流淌在血脉中最灿烂、最伟大的文明和情感,讲述给更多的人听。”5月26日,《国家宝藏》节目制片人、总导演于蕾来石参加河北博物院文博讲坛,讲述如何凝练中华上下五千载的历史,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演员现场演绎河北博物院藏品彩绘散乐浮雕的前世传奇。《国家宝藏》节目组供图

●如何把五千年的故事讲得更年轻时尚

“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我们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国家宝藏》节目中,001号讲解员张国立的这句开场白,被许多观众瞬间记在了心里。

这档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讲得时尚,用现代视角、时尚方式讲述了博物馆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那些传世之宝不再是冷冰冰的器物和符号,而是带着故事、温度、情感寄托的存在。节目一经播出,便点燃了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与探索,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传承。

欲扬其美,必知美之所在。五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文物,从哪些角度切入创新表达,讲好“上下五千年”故事?在节目策划之初,于蕾带领团队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广泛“借智”。“结合海外宣传,我们首先思考了什么是历史,把历史一词的英文History拆分开,就是‘Hi,Story’,即‘你好,故事’。由此我们想到,节目就要将民族的历史故事传递给大家。”对于一档关于历史的节目创作过程,这个解读富有新意。

创作之初,虽然没有人知道《国家宝藏》这个从内容到形式都属原创的节目该怎么做,但是大家都觉得,这件事情的方向是对的,是值得做的。节目组对博物馆里的文物和中华五千年历史充满了敬畏,他们很纯粹地想作为国宝守护人,讲好国宝的故事。

历史,可以讲得多“时尚”?

从节目录制现场的舞美设计可见一斑:没有盘龙柱、飞檐斗拱等看起来很直观的中国元素,只有方形和圆形的国际化简约抽象舞台设计。舞台上设置了9根底面1平方米见方,高达6米的透明冰柱。节目中通过调整冰柱的位置,配合舞台演绎。其透明质感使得舞台上有了更丰富的层次感,实现了“虚与实”“前与后”的结合。

此外,360度全息影像技术、LED屏幕开合车台等先进技术的运用,不仅逼真展示了每件文物的细节,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得淋漓尽致,还通过酷炫多姿的舞美效果搭配合理虚构的故事演绎,将观众拉入相关历史情境中,带给观众穿越古今的新奇体验。

历史与现代交织,时尚与传统融合,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这样国际化的场景中,放入中国传统历史故事毫无违和感。

历史,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抽象的历史纵横古今,囊括中外。具象的历史则可以是秦砖汉瓦、唐诗宋词。而历史之美在于“人”,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汇聚成历史的河流,洋洋洒洒,缤纷绚丽。

怎样通过对人的关注展现具象的历史故事?首先,要寻找与观众的共鸣。

在节目组看来,每一件国宝就像一个走过了历史沧桑的“人”,有着诞生和流传过程中的前世传奇,到今天也还在不断产生着影响。

想让国宝“活”起来,就要用一种有趣的方式打破人们对文物固有的认知,比如“艰涩、学术、没意思”等。回顾该节目内容呈现方式,每期由一家博物馆从万千馆藏文物中甄选三件国宝重器,每一件国宝的守护人为大家带来两个故事:国宝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通过明星演绎的微型历史剧告诉观众,是谁赋予了它们生命,而它们又改变了谁的命运,背后蕴藏着多少豪情与悲情。文物承载着怎样的民族过往,也必将通过血脉传承影响当下与未来。第一季播出后,该节目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便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无疑,明星流量自然为节目引流,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专家的专业解析则拓宽了观众群体。

“谁弹的琵琶相送,送走青春迎深秋,抱金槽羽调悠悠。忘了几岁入宫楼,叹月照玉筝弦上手,胡曲汉咏泛彩舟……”《国家宝藏》第二季第三期,演员宋佳作为河北博物院彩绘散乐浮雕的守护人,化身乐女,浅吟低唱一曲《人间乐》,含泪演绎“定州十三钗”的流离悲欢,生动再现了彩绘散乐浮雕的前世故事。这首曲调悠扬的歌唱进了观众的心中,被网友评价为“好听到哭”的原创国风歌曲。此外,节目中的曲项琵琶、筚篥、箜篌、拍板等古乐器,讲述了散乐作为隋唐时期重要艺术表演形式的发展历程,同时展现了五代时期曲阳石雕的艺术风采。将如此众多的文化要素有条不紊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个见功力的绝活。

“要做到深入浅出地讲述底蕴深厚的文化内容,让大众感受国宝之美和历史的厚重。毕竟最终我们是要传播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知识。”为了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节目组往往要翻阅几万字的文献资料,才能写出一个短剧的脚本。经历无数次学习、打磨、创新,在古乐新唱中,古老和年轻握手,庙堂与江湖互动,过去与现在对话,五千年厚重文化在时尚与传统的交相辉映中款款走来,直抵观众内心深处。

王劲松化身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守护人。

●“逛博物馆”成生活习惯,热度才能更持久

2019年初,随着《国家宝藏》节目的走红,博物馆成为大众热捧的旅游“打卡目的地”。统计显示,2017年12月初至2018年1月,《国家宝藏》第一季开播仅一个多月,一家在线旅游网站上通过“博物馆”三个字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游客上升了50%。火爆的文博类节目,不断把观众目光引向更多博物馆,全国各地纷纷迎来“博物馆热”。

今年截至5月25日,河北博物院观众量已经超过60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6万人次。“博物馆门口排大队”,是于蕾最乐于见到的社会反响之一。

当初,于蕾带领团队怀着“做一档文化普及类节目”的初心,想让原本认为博物馆和文物与自己没什么关系的普通大众,觉得走进博物馆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希望观众都能意识到——博物馆里的文物跟大家是血脉相连的。”这样的初心源于在国外博物馆的见闻。

于蕾很喜欢逛博物馆。多年前,当她走进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世界级博物馆后,惊奇地发现,博物馆怎么会离大众的生活如此之近?

四五岁的孩子排着队在这些世界级博物馆里上美术课、历史课,也有年轻人在博物馆约会。博物馆里甚至会举办亲子露营等活动。这些博物馆非常开放,而且表达方式多元、丰富,让大家觉得每件文物都很有趣。而当时,国内的博物馆离大多数人的生活还很远,很多人觉得博物馆里的文物就是一个个尘封的“老古董”,和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关联。

其实,博物馆和里面的文物从来都不是沉闷的,如果人们觉得它们无趣,那一定是因为没有找到一种与之匹配的“表达方式”。

最让于蕾念念不忘的,是几年前一次游览伦敦博物馆。与中国博物馆里藏品众多相比,伦敦博物馆可以说“宝贝”少了很多。馆里展示的多是十七、十八世纪早期木质电梯间、游行使用的马车、城市老街区的复原等。在我们眼里,这里面基本上没有什么文物。但是,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做得非常好。通过这些社教活动和互动,博物馆告诉大众,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我们生活的这个地儿以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博物馆存在的价值,是要告诉大家,这些文物保留到今天的最大意义是为了传播它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所以,如果文物只是被保存下来了,但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知,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每一件文物背后真正的价值,不是它值多少钱,而是它负载的人文精神、民族性格以及它所反映的整个民族历史进程的瞬间。”于蕾和整个团队希望,观众看完节目后能油然而生自豪感,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真正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如果大家都为自己能够知道几件国宝的过去和现在而骄傲,都想走进博物馆,这就是《国家宝藏》最大的成功。”节目组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相信: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博物馆热”一旦被点燃,便会生生不息。

随着人们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认知的不断深入,“博物馆热”还有升温空间。“‘博物馆热’和‘文博热’相当于给观众开启了一个了解历史和文化的全新视角。引导观众走进博物馆,慢慢地能够看懂博物馆,之后才有可能把‘逛博物馆’变成一种生活习惯。”于蕾表示,唯有如此,“博物馆热”才能摆脱“拍照打卡”的虚热,实现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持久热度。


演员蒋雯丽作为河北博物院藏品长信宫灯的“国宝守护人”,讲述国宝故事。《国家宝藏》节目组供图

●深挖文化“富矿”,让更多文物“活”起来

2017年12月3日,于蕾在《国家宝藏》开播手记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在历史面前,人真的很渺小;但是为了写下恢宏的历史,人又可以变得很伟大!正所谓,良工造物,大匠诲人。先祖们的创造,点燃了我们的斗志,震撼了我们的灵魂,让作为后人的我们,责任感爆棚!于是笃定,要将那些流淌在血脉中最灿烂、最伟大的文明和情感,讲述给更多的人听。”

如果说,开播前整个节目组多少还有点担忧和忐忑,那么节目播出后看到无数网友的深情留言,大家的内心满满的都是激动和幸福感。当看到大家说“这才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创造的综艺”,当90后、00后成为节目的铁杆粉丝、在弹幕上写下满屏的“此生不悔入华夏”,当81岁的台湾著名书画鉴定家傅申先生专程来参加《国家宝藏》盛典并颤抖着举起大拇指说“我们是中国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的时候,大家热泪盈眶。

能够点燃大众血脉深处流淌的对中华文明的爱,起到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这是广大文化工作者最大的幸福。“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节目制作过程中,于蕾带领团队走访了国内外众多博物馆,跟众多业内专家学者沟通、探讨、学习。前期的走访调查、文物遴选相当累人,但越是深入挖掘文博“富矿”,就有越多“深藏不露”的文化瑰宝让节目组震撼。这些沉默的文物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的钥匙,它们走出库房,通过荧屏走到大众面前,从此“活”了起来。

《国家宝藏》第二季中,河北博物院院藏文物长信宫灯、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彩绘散乐浮雕精彩亮相。

节目组在选择这三件文物时毫不犹豫。满城汉墓出土文物和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文物肯定要分别挑一件。真实再现唐末五代时期乐舞场面的彩绘散乐浮雕也同样非常精美,看到它的第一眼,任何人都会被它的美所震撼。“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我们只是掀开了历史的一角,窥探到了皮毛而已,还有很多历史细节有待挖掘。”于蕾说。

融入现代社会,融入当下生活,文物才能在历史与时代的互动中获得重生。

2018年12月,《国家宝藏》与天猫合作,开设官方旗舰店“你好历史旗舰店”。《国家宝藏》以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大IP为基础,通过“互联网电商+文创”模式接近公众,沐焰杯、美人泡、大唐女团手办等成为消费者喜爱的文创产品。

2018年5月,《国家宝藏》同名书开售。

正如《国家宝藏》序言中所说,“让这些伟大的文明、灿烂的智慧,不仅可以在节目中点燃众人沸腾的热血,还能以一种更为温润、持久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毕竟,让更多文物都“活”起来,讲述动人的故事,彰显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它们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宝藏”。(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曹铮)

【记者手记】

创新+匠心,是赢得观众的法宝

在《国家宝藏》第一季第一集播出后第二天,该节目就上了热搜,在知乎上形成话题。在以“95后”“00后”为收视主力的B站上,点击量迅速跨越爆款门槛300万达到了惊人的1200万,近20万条各种花式表白弹幕把屏幕堵得严严实实。这些都发生在一天之内。之后,由于反响太过火爆,首播平台从CCTV3改成CCTV1,受欢迎程度可窥一斑。

关注古老、冰冷的文物的节目,为何会如此火爆?看过节目的人都能感受到,那是一种无法抑制地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与崇敬;那是发自肺腑地对节目制作人匠心的认可与尊重。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国家宝藏》从创意到最终诞生,前后用了两年时间。在此期间,央视先后推出了几十档节目,但极少有综艺节目关注到博物馆领域。即便有与文物相关的节目,大多也是热闹一时的“鉴宝”类。

《国家宝藏》团队下的是“笨功夫”——像扎进水里的海绵一样闯入未知领域,一点点吸收历史的营养,一滴滴储存知识的水分。前期全国各地博物馆挨个跑,查阅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反反复复打磨方案,在对每一件文物的选择上、每一个故事讲述的角度上、每一层现实意义的开掘上,花大量时间做比较、出方案。这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国家宝藏》。

跟其他综艺节目一样,《国家宝藏》邀请了众多明星助阵;跟其他综艺节目不一样,《国家宝藏》只有一个明星,就是国宝。借助演员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历史、守护文物,最终目的还是让观众关注国宝。节目组要求所有嘉宾都要前往博物馆与自己守护的国宝见面,为的就是让嘉宾建立起对国宝的直观感受。在节目中,所有人、所有情境、所有设计都是围绕国宝展开,谁也不能抢了国宝的戏。

节目制作的严谨和专业,激发了演员的表演欲望。演员的深情投入同样让节目组感动。比如从没有过舞台剧演出经历的黄轩,刚站上台时不知道该看向哪个机位。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直到第四遍,他终于与所饰演人物融为一体,念着台词眼泪就下来了,让人心里一震。即便如此,当导演喊停通过后,黄轩还在问:要不要再来一遍?文博知识丰富的主持人王刚,在亲眼见到曾侯乙编钟时,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对着编钟深鞠一躬。这样的情之所至,不是演的,而是发自肺腑的。

所有的精益求精都是为了一个初心——让更多人爱上我们民族的历史、爱上博物馆。为了这个初心,节目组创新“烹饪”出一个更适合大众传播、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艺术大餐。两季之后,节目组的初心依旧,“希望很多年之后大家回望历史,会觉得曾经有那么一档节目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了助推作用,那是我们最荣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