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钰:艺术应该记录时代 能打动人的都是好艺术
发布时间:2018/03/08 阅读数:
画家简介
岳钰,1953年生,西安人,号癫痴坊主,西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国际影视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教育部双语教学评审专家,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理事,陕西美协佛教研究中心负责人。
作品获全国六届美展两个优秀奖。八个国家级专业金、银奖。
负责数十个国家级大型展览总体设计,获国家级奖5个。现为全国设计委员会全国委员、展示设计委员会常务理事。
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南接待厅大型传统壁画《盛世迎宾图》作者。承担陕西省文化丛书《长安宗教绘画》的撰写任务。
采访画家岳钰时,不由得被他颇具个性的头发吸引住。岳钰的头发是天生的小卷儿。微胖的岳钰面带笑容,活脱脱一面佛像。
研究“佛在中国”,画作展现拙钝之美
岳钰的书房,四周挂着佛教绘图,书架里插着佛教经书,门后蹲着佛教雕刻,书桌上铺放着刚创作完毕的佛教画像。他的书房,简直是一个佛教世界。岳钰的画作很多都是佛教题材,他长期研究“佛在中国”,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和参拜各地寺庙,运用精湛的技法,还原和升华佛教文化的艺术再现。岳钰创作的佛像画,笔法细腻勾出佛像五官,却透出一种拙钝的美。
岳钰1954年出生,在西安长大,从小喜爱绘画,五六岁是他的“涂鸦期”,每当母亲看到他作画时,就把饭端到他的桌子上,然后安静地离开。岳钰说“从小就知道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因为父亲爱看书、爱买书,家里藏书极多,他从小就翻看古代史、美术史。
“文革”开始时,岳钰小学毕业,家里被抄,中学时期基本在“大炼钢铁,挖防空洞”,对于美术的相关知识,都靠自学,高中毕业后,岳钰又因成分问题,被分配到西安特种工艺美术厂做雕塑。很多陕西的优秀艺术工作者,当年都在这里工作,岳钰的艺术创作,客观上有了新的学习和实践机会。1979年,岳钰从三千人中名列前茅,获得西安友好城市——日本京都的留学机会,在京都造型艺术大学的工艺美术专业学习,毕业后回国,在西安美术学院获得了硕士学位。几十年里,数不清的各种创作和设计,让岳钰付出了心血和汗水。
岳钰创作画,并非刻意杂糅各种画法,而是以创作的感觉来带动即时的技法调用。一次在给外国留学生讲课时,岳钰拿出了一张线描绘画,说“这是亚洲的画”,然后拿出了一张素描,“这是欧洲的画”,他的画,就是线描和素描的MIX(糅合),大家就都理解了。岳钰认为,这就是当代中国的画,为什么非要把线描和素描分那么开呢?数字影像记录的技术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个人都有了光和影的概念,如果再仅仅用线描去创作,是跟不上发展的。他引用了清代画家石涛的话说“笔墨当随时代”。
能打动人的,都是好艺术
岳钰认为,魏晋后,佛教的发展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迷上了佛教艺术的美。绘画的天赋随着丰富的经历和不同门类的学习,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佛教文化的深入学习,岳钰将自我艺术感知和各种绘画手法充分融合,他的绘画艺术将广阔的题材创造在丰富的材质之上。作为一个画家,除了佛教题材外,岳钰的画题材很广,国画、版画。岳钰还擅长象牙雕刻、城雕、艺术设计等。
一个画家,如何会涉猎如此广泛?岳钰认为,现在的人对艺术的理解,可能有所偏差。一些画家创作,可能都选择在自己的画室,画自己内心世界的反应,这个确实也是个性的,但是忽略了用自己的视觉语言去反映社会现实。艺术的价值,应该是用画家自己的内心世界来帮助我们认识过去和未来,记录这个时代发生的事件。岳钰的人生信条是,“既然从事了艺术创作,那就要无愧于这个名号。”
岳钰一直在实现自己的目标,那就是通过各种表现方式,来诠释艺术的力量。艺术需要多元化,艺术需要丰富,要千方百计寻求个性精神。艺术的创作和欣赏都要通过内心来完成。艺术不仅仅是写实,而是对文化的传承、诠释、再创造。要在艺术创造中寻找失去的精神家园。什么是好文化,好艺术呢?
岳钰说:“只要是健康的、向上的、美好的、朴素的、只要能打动人,都是好的。”
任何地方,皆可作画
岳钰的创作思维,可以说没有任何的限制和固化,他的创作题材对立而统一,既随性,又带有强烈的文化印记。十余年前,岳钰受文化部委托去非洲援教时,一个非洲孩子问道,“老师,我们这里的条件不好,连纸都没有,怎么作画?”岳钰随后就拿了一张废旧的报纸,在上面素描了一幅非洲老年妇女的肖像画。
我们从岳钰这里知道,真正的画家,都是用真诚的心,在不同的纸张画布上表达出自己的种种感知。岳钰用行动告诉学生,艺术,究竟怎么去展现。他在丝绢上,在旧布上,在宣纸上,在报纸上,在一切可以作画的地方都做过画,作画的过程中,用什么工具,什么载体,在这位画家的眼中都不重要了:去表现出来!一定是他每一次作画时,最迫切的愿望。
“首届全国九省市艺术联展”由华商报联合其他八家主流媒体联合主办,西安万科企业有限公司全程特别支持、西安美术馆协办。对此,岳钰认为,这个活动很好,中国文化是个复合体,交流才能繁荣,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九个城市的画家一起来展览来交流,华商报作为陕西地区的主流媒体,做这样的事是对陕西文化事业的巨大贡献。通过画家反映内心世界的艺术作品来打动读者,是最珍贵的。本报记者方韵
上一篇:没有真诚就没有艺术
下一篇:“中国情境·重庆驿站”当代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