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退休的记者和作家
发布时间:2022/07/13 阅读数:
永不退休的记者和作家
文 / 任宝亭
书刊文化艺术网讯【曹明立 常小靠 叶小芮】;供职在任是有年序的,古往今来,都有告老还乡、退休离职的规矩和规律。但我的一位兄长式的朋友谢吉恒先生,今年已寿达八旬,但仍然在记者和作家的岗位上,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当然,这个在岗现在是义务的,是没有报酬的,只有刚退休那十年是属于《中国冶金报》返聘的;这个在岗也是宽泛的,不是为了某个单位,而是面向整个冶金工业,整个社会,整个国家。
一、
2003年,六十岁的谢吉恒先生办了退休手续。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在他人看来,可以安享晚年了。但他却作了新的人生规划,退休不是事业的终点,而是开启了一个新的工作阶段,这一干就是20年。
这20年来,他始终以一个责任在肩的记者和作家来要求自己,从没有停下采访、写作的步履。刚退下来时,曹妃甸工业区正在开发建设,被列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区,他和在职时一样,深入工地,跑到码头,轰鸣的车间里,林立的脚手架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灯下,他竟陆续写出有关曹妃甸的通讯、调查报告近百篇,十几万字。
河北省是钢铁工业大省,在节能减排和国际市场的影响下,跌宕起伏,不断变化,这揪动着他的心。他把河北南部的武安市、北部的迁安市两个钢铁工业基地,作为自己关注的焦点,常年南上北下,奔波其间,大大小小的钢铁企业都布满了他的足迹,晚上孤灯清影,飞龙走笔,一篇篇文字,及时、准确、深度地反映了钢铁工业的动态、困境和发展的成功经验!
这哪里像个退休老人?就在退休后的时光里,他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稿件,退休后的头十年每年仅在《中国冶金报》就发表上百篇稿件,最近十来年每年也有数十篇见报,并先后有一百多篇获奖。
就在如此快节奏、高产量的采写中,他还挤出时间编辑出版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走进红松的故乡》《丝路采风随笔》《新时代风采》《永远跟党走》(与他人合作)等五部著作,合计近二百万字。今年,他仍然在不断写作新闻稿件的同时,开始编辑一部新著——《作家文化交流散记》,不久这部30多万字大作就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他退休后的丰厚业绩,令人惊讶和感动,赢得了新闻单位和基层干部职工的一致推崇,连续数年被新闻单位评为优秀记者,并在《中华大地之光》征文评选活动中被授予“十佳新闻文化工作者”,被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授予“中国最具影响力新闻文化工作者”。最近,他又被世界作家协会中外文化交流研究院聘为荣誉院士。这一切称号,对他真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矣!
二、
当一个人一生都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他的这件事一定能做出不同凡响的业绩。谢吉恒先生从事记者几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有了丰富的人生积淀,更加善于敏锐地捕捉信息,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新闻,能够深入地分析看似凌乱的现象,剥析出新闻背后的实质,见微知著,揭示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见解。
翻看谢先生在《中国冶金报》发表的文章,大多是调查报告类型的深度报道,而且常常占据头版头条位置。2015年初,由于市场的冲击,不少钢铁企业经营数据不大好看,生产经营呈现出困难局面。原因何在?如何应对?带着这个问题,谢先生调研了多个民营钢铁企业,听取了钢企掌舵者和炉前员工的呼声,掌握了大量来自于生产一线的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与《中国冶金报》社的编辑一起,结合整个钢铁行业的运行情况,写出了《承压开年 钢企冷暖几何》的深度报道,文中分为“钢铁企业日子过得怎么样”、“什么原因导致钢企日子难过”、“钢铁企业要如何度过这一难关”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和阐述。如此及时雨般的深刻的调查研究,《中国冶金报》第一时间在一版头条醒目推出,在全国钢铁行业引起热烈反响,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有的单位,还组织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集体学习,那是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出路,驱散了心头的阴霾。这就是深度新闻的力量!
为了治理大气污染,国家环保部、发改委、工信部等会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共同下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半年过去了,执行情况如何?2017年底,《中国冶金报》发表了谢先生采写的《河北钢铁采暖季限产攻坚进行时》,及时回应了社会的关切。这篇报道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政府、企业、民众和相关市场从中感到了钢铁企业治理污染的力度和效果,也对企业存在的问题的严峻性有了警觉,更受到了企业破解难题、积极探索的启迪。
类似这样的有分量,有影响的报道,退休后的二十年间,谢先生写出了不止百篇。以致成为《中国冶金报》感知基层的一支敏感触角,也是基层冶金人反映一线实情和深化政策认知的便捷管道。当有的编辑就某个方面苦于找不到选题时,就会想到,“问问老谢吧,答案或许就有了”。当基层钢铁老板们遇到问题,也会想到,“给老谢打个电话,请他过来咱给他叨咕叨咕!”作为一个退休多年的人,这是多大的信任啊!
三、
他所关注的重点在冶金行业,但又不只局限在冶金行业,他的视野常常扫描着整个社会。
退休后的他,已没有了所在单位的工作局限,成了一个社会人。这样接触面反而更宽了,瞭望的眼界更广更远了!工业、农业、艺术界、交通行业、烹饪业等等都成为他注视的领域。
书法与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但在电脑普及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当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谢吉恒先生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历史责任感,对他所能接触到的书画艺术家们,作了大量采访,深入到他们的艺术世界里,探寻他们的艺术特点,讴歌他们的艺术贡献。近年来,谢先生先后采写了数十个书画家,写下了数十篇评论和报道,极大鼓舞了这些艺术家,扩大了他们的社会影响,推动了他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艺术家周人兴的晚年情怀》,写的是江苏省常州市一位兼书法、绘画和培育盆景于一身的老艺术家。谢吉恒先生几次走进周人兴的梦思园,与周先生成了朋友,不仅为他的艺术作品所倾倒,还深深地读懂了他的精神世界。所有这些,都注入了这篇文字里。河北兴隆县的画家张世才,多年痴情于中国山水画创作,把家乡燕山那磅礴挺拔、浑厚苍茫的气势注入了他的画作。谢吉恒看了他的画后,深有所感,连续采写了几篇关于他和他的画作的报道。此外,谢吉恒先生在外出采访时,还邀请张世才同行,一起领略各地山水的不同风光,丰富了画家的创作素材。还有书法家陈超、隶书名家李佩强、花鸟画家高金香、工笔画家陈立华、青年工笔画家王静梅、青年卡通画家易雅娇等都进入他的笔下,写就的文章都收入到了他的文集中。
交通运输行业,与冶金行业的性质相距甚远。但谢吉恒先生了解到河南孟津县交运局民兵运输连的一些事迹后,认为在改革开放新时代下,他们的经验有着普遍而急迫的意义,就多次前往采访,成功地写出了《奋进新时代 砥砺新征程》、《书写人生风采》、《用行动诠释忠诚》、《高擎党旗唱响民兵连歌》等多篇文章。在迎接建党百年的活动中,他又组织作家采风团实地采风,几个作家又分别写出了《猎猎飘扬的民兵之旗》、《向老连长致敬》、《夜宿小浪底》、《孟津民兵连印象记》等散文、诗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谢吉恒先生的一个聚焦点。那些世代相传的独特的文化技艺,美术,美食,武术,绝技等都成了他宣传弘扬的对象。他先后采写了《谷小光——传承棋子烧饼文化人生》《国氏葫芦雕刻》《唐山蓼花特产传承记》《武术传承的魅力》《溯源老字号“江德庆熏鸡”》《葆光斋装裱见闻》《丰润画扇的故事》《苗晨刺绣铺出彩虹路》等数十篇非遗题材的报道。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即使在旅游途中,谢吉恒先生也从不闲着。旅游,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是休闲地领略风光美景,以致社会上广为流传着一个自嘲段子:一上车就睡觉,一停车就撒尿,一到景点就拍照,回来一问啥也不知道。但谢先生却没有这么轻松和洒脱,他出去旅游总是默默地揣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不停地记录、不停的询问,不停地观察、不停地思考,回到驻地后,别人都进入了梦乡,而他房间的灯还闪烁着亮光,他在整理一天的收获,梳理一天的思绪。旅行结束,回到家里,他的游记文章接二连三地出笼问世。他退休后出版的五部著作中,游记类题材也占有了一定的比例。那一篇篇美文,那一段段发自内心的感慨,那一个个发人深省的追问,让更多的人分享到大自然的赐予,向更多的人传达着自己的所思所虑所建议,让我们的景区建设得更加完善、更加美好!
四、
这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不仅自己在勤奋地写作,很难得的是他还不断地组织专题采风活动。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这确是事实!
远的不说了,我们就看看这几年在疫情肆虐的日子里,他所发起并组织的外出采风活动吧!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他原本策划的采风安排,到了夏季,疫情缓解,他组织的采风团如愿到内蒙古包头——这个钢铁之都采风。
2020年10月,为迎接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他又组织建党百年冶金作家采风团,带领冶金作家到江苏常州黑山冶金设备制造公司等单位采访。
2021年3月,党的百年诞辰即将到来之际,他组织冶金采风组和22冶天柱山项目部党支部一起,走进河北乐亭李大钊纪念馆,学习李大钊同志对我党的贡献和丰功伟绩。
2021年4月,他组织“党建教育故事洛阳行”,到河南洛阳孟津交运公司民兵连,中国牡丹第一村等单位采访。
5月,他又组织采风团,走进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采写了大量非遗文化的传人和故事。
6月开始,他与中国冶金作家协会郑洁等人策划编著《永远跟党走》一书,作为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献礼。到12月份这本饱含谢吉恒先生心血的32万字的大作,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产生了很大的积极的社会效应。
每一次采风活动,从筛选主题,到行程策划,人员组织;从联系接洽单位,到与采访对象沟通,还有一行人的吃喝住行;从每个作家的写作分工,到事后发表,结集出版等等,是一项很复杂、很繁琐,也是很艰难的系统工程,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采风活动的顺利推进。这对于一个单位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谢吉恒先生,这个退休多年的八旬老人,竟然凭着一己之力,有条不紊地发起并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采风活动。这是何等的能量!这是何等的魅力!这是何等的令人惊讶,又是何等的令人敬佩啊!
这就是谢吉恒先生,一个永不退休的记者,一个永在岗位的作家。他就像一支搭在弦上的剑,随时准备出发;他就像一只陀螺,不停地在转动。“书生报国无长物,唯有手中笔如刀”。谢吉恒先生只是一个退休的老人,但他那钢刀般的如椽健笔,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他那闪耀着精彩光芒的优秀品质,并不因为退休而暗淡,相反,更加具有着极大的感召力,更加具有着强烈的凝聚力。
我们不仅要问,他为何能如此?因为他是特殊材料制成的!这个特殊材料里,除了他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新闻工作经验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他自觉的责任担当,一个共产党员使命感的自我加压。
“位卑未敢忘忧国”,无论退与不退,他总是放不下心中的记者情怀,始终与冶金行业的兴衰息息相通,与祖国的命运同喜同忧。这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和作家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位共产党人的高尚思想境界。在冶金新闻战线,在冶金作家群体,他的名字就像一面旗帜,激励和影响着年轻的一代新闻工作者和作家。
谢吉恒,一名永不退休的记者,一位永远在岗的作家!
(2022年7月3日定稿于汲古斋)
作者简介:
任宝亭,字茅山,号汲古斋主人,现为河北省民俗文化国学研究委员会顾问、河北省工艺美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河北省太极拳协会顾问,邯郸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华冶书画协会主席,中国冶金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有《书法审美的公共语境》《书法的形制》《兰亭序三探》《祭侄文稿为什么成为天下第二行书》《寒食诗帖的艺术解读》《读好三本书走好人生路》《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等讲座,出版有散文集《谦师孺牛》《先锋颂》《蓝花布的思念》等著作。《蓝花布的思念》获河北省首届网络文学作品五个一优秀作品奖,其散文《紫荆花儿两地开》《双泉涌蓝花布》入选《中国当代散文大观》一书。